俄罗斯与芬兰和瑞典之间的历史关系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“三角恋”史诗。
自10世纪开始,瑞典逐步兴起,这开启了瑞典与芬兰间的关系历史。
到了13世纪末,瑞典开始对芬兰进行征服,并持续向波罗的海的东岸扩展势力。
这样的扩张为芬兰带来了诸多挑战,并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。
在其对波罗的海东岸的扩张中,瑞典征召了大量芬兰人加入其军队,这为其建立北欧霸权提供了关键支持,同时这也为俄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。
18世纪初,沙俄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,通过借鉴西方高能玩家的经验,快速成长为一个北欧强国,并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了瑞典,迫使瑞典割让了波罗的海东岸领土。
尽管瑞典保留了对芬兰的控制,但已失去了霸权地位,沙俄则取代其地位。
随着时间的推进,到了19世纪,俄国已发展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一股重要力量,而瑞典则沦为二流国家。
从1780年开始,瑞典实行了中立政策,但这并未给其带来期望中的安全保障。
1808年,俄国不宣而战地侵入芬兰,尽管瑞典军队顽强抵抗,但最终因实力差距过大而败北。
随后,沙皇建立了芬兰大公国,标志着瑞典对芬兰统治的结束。
虽然芬兰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,但因为地理位置靠近俄国首都圣彼得堡,沙皇政府始终严格控制着芬兰。
1914年,俄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。
1917年,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,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,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取得政权。
列宁宣布了“民族自决”原则,赋予所有曾被俄罗斯帝国统治的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权利。
抓住这难得的机会,芬兰在同年12月宣布独立。
当时的苏维埃俄国正忙于应对内战和西方协约国的干涉,列宁主动宣布支持芬兰独立。
1920年10月,芬兰与苏俄签订了《塔尔图条约》,确定了两国之间的边界。
在苏俄与波兰的战争期间,芬兰趁机占据了一些优势,边界仅距离圣彼得堡32公里,小程序美工并且控制了北冰洋的不冻港贝柴摩。
在随后的20多年里,双方保持了和平发展。
在斯大林领导下,苏联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,虽然斯大林清洗了大量优秀人才,但凭借人口优势,斯大林决定吞并芬兰。
斯大林认为,曾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土地都是苏联的,这些独立的土地应该被重新收复。
因此,在1939年和1941年,斯大林先后发动了两次苏芬战争。
在第一次冬季战争中,苏联制造了炮击事件作为宣战的借口。
斯大林派遣了120万大军入侵芬兰,面对20万芬兰军民的抵抗,虽然苏联取得了胜利,但代价惨重,未能完全征服芬兰,但仍迫使芬兰割让了包括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区,丢失了大量土地和人口。
第二次继续战争,苏联将其宣传为卫国战争的一部分,芬兰损失了6万多人,而苏联损失了26.5万人。
这两次战争后,芬兰虽军力枯竭,但令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直到二战结束,斯大林未能实现吞并芬兰的目标,芬兰成为一个中立国。
然而,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,长期保持中立的芬兰和瑞典决定结束近80年的中立政策,与西方势力结盟。
在侵略前,普京曾警告芬兰,若申请加入北约将成为俄罗斯的合法核打击目标。
但这次侵略行为却遭遇重挫,普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芬兰和瑞典意识到俄罗斯依旧秉持侵略性,决定申请加入北约。
结果,普京未能对这两国采取任何行动,甚至声称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并不构成威胁。
这完全体现了“欺软怕硬”的态度。
这是否意味着乌克兰尚未加入就已构成威胁?
普京本以为轻松占领乌克兰,没想到欧美并未如预期那样退缩。
他甚至把小泽从一位演员变成了“民族英雄”。
总之,普京没有攻击芬兰和瑞典,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,而是因为他没有能力,这并非他改变了侵略性本质。
如果今天的俄罗斯拥有苏联时期的实力,普京的做法绝不会逊色于斯大林,周边国家同样难逃被侵略的命运。#深度好文计划#